查看原文
其他

家有孤独症 试试ACT!

白晓宇 祝卓宏 接纳承诺疗法ACT 2019-07-03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还记得你第一次听说“孤独症”这个名词是在哪里吗?是1988年那部经典的奥斯卡获奖大片《雨人》,还是2011年美国著名畜牧工程专家坦普尔·葛兰汀(Temple Grandin)的自传体电影《自闭人生》;或者是从一系列感人至深的催泪大片《玛丽与马克思》、《海洋天堂》、《守望的天空》、《马拉松》、《本X》、《黑气球》、《莫扎特和鲸鱼》、《亚当》等等中知晓……


你看到的孤独症是怎样的?

这些电影中的主角都是孤独症,于是你眼中的孤独症或许是这个样子的:他们拥有天才式的大脑:

孤独症学者丹尼尔·谭米特,2007年《英国每日电讯报》“100位在世天才”评选中位列第15名,一周就能掌握一门语言,可以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2万多数字。

他们性情孤僻而神秘,做事总是不按常理出牌:


即使智力超常,却又天真到无法理解俗世的情感:


总有一些瞬间,能用未被世俗污染的美好心灵,带给身边的人一些“小确幸”:


他们会对生活中的某一件小事,疯狂地热爱,然后用异乎常人的毅力去坚持,哪怕是写信,也可以是一辈子:


时不时还会被邀请到TED演讲的舞台上,去启迪普通人,演讲之后出一本自传,就会在电影圈掀起票房新高:


他们被认为是星星的孩子,仿佛来自遥远的星球,一个家庭自从有了来自星星的你,也开始“不走寻常路”,那种感觉就像是 —— “在云间”:


如果不是在云上天堂,就是在海洋天堂,总之仙界的故事,凡人甲你不懂:


然而,然而,然而,咳咳,最近雾霾真的好大,我要告诉你,你刚刚看到画面都那么不真实

一键告诉你👇

孤独症的真相是什么?搜索

孤独症的专业名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SD),2013年《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手册》已将儿童孤独症、Asperger 综合征、未分类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统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社会交往及语言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及刻板重复行为是孤独症儿童的核心临床症状。

国外医学研究结果发现孤独症儿童中约55%有IQ < 70),16%为中度到重度智力障碍(IQ < 50),28%为智力正常115 > IQ > 85),而如各大影视剧中所表现出的智商超常(IQ >115)、天赋异禀的高功能孤独症患者,群体占比不到孤独症总人数的1%。


此外,1/3的孤独症患者无法用言语正常交流,接近半数的孤独症患者曾经走失,84%的孤独症患者终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因此,每一例孤独症儿童的确诊,都意味着整个家庭将要面对极为艰难的情感调整;以及孩子康复治疗带来的巨大的心理与经济压力。有1/3的家庭,几乎要将全部的家庭收入都投入到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中。国内外流行病学查数据显示孤独症儿童父母比正常儿童父母存在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易出现躯体化、强迫状态、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精神障碍。

孤独症的病因是医学研究的难解之谜,临床上迄今尚未有针对每一类孤独症儿童症状都有效的特效药物,因此心理治疗对当前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有重要作用,且得到了有效确凿的临床数据的支持。临床心理学家建议在孤独症儿童发病早期就介入心理干预,其中孤独症儿童的父母在早期治疗过程中的配合对治疗效果起主导作用。

因此,针对孤独症儿童父母的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改善该群体的身心健康,建立以家庭为中心的早期训练教育被认为是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的首选模式。


ACT对孤独症儿童父母心理健康的支持性研究

接纳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是第三代以“正念”为核心的认知行为疗法中一种体验性的心理治疗方法,也是功能性语境主义行为疗法中的最新发展,关系框架理论(Relational Frame Theory,RFT)为其理论基础。ACT又能为这些孤独症儿童的家庭做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ACT创始人斯蒂文.海斯(Steven C.Hayes)教授及其学生约翰·布莱克莱齐(John.T. Blackledge)在2006年发表的首例应用ACT对孤独症儿童父母心理健康的支持性研究结果吧:)


1

研究摘要

孤独症儿童的父母正在面临巨大的挑战,但很少有人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接纳承诺疗法(ACT)此前已经在父母群体进行过试验,但均是作为综合研究中的一部分,而不是作为一项单独进行的研究。本研究采用被试内重复测量设计,招募的被试为20例孤独症儿童的父母,他们会参加一个2天(14小时)的ACT工作坊。在工作坊开始前三周、前一周,结束后一周,结束后三个月等四个时间点,父母们都会接受相应的心理学量表评估。


在工作坊开始前三周及一周期间,孤独症儿童父母的贝克抑郁量表-Ⅱ(BDI-II),以及简明症状量表(BSI)中的全球严重程度指数(GSI)的评分均未表现出显著的变化。在工作坊结束后的一周及三个月期间,贝克抑郁量表-Ⅱ(BDI-II),全球严重程度指数(GSI)和一般健康问卷(GHQ-12)的评分均持续性地表现出显著的改善效果。研究用于测定“经验性回避”和“认知融合”过程的量表结果也随之改变,并有一些证据表明, 正是这些过程的变化介导了BDI-II、GSI及GHQ-12症状结果的变化。本项研究的结果提示,应用ACT,有希望保证孤独症儿童的父母更好地应对在养育孤独症儿童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2

主要方法

测定症状的量表:

简明症状量表(BSI; Derogatis & Melisaratos, 1983)中的全球严重程度指数(GSI)的: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有效评估心理压力的综合性量表。

贝克抑郁量表-Ⅱ(BDI: Beck, Steer, & Brown, 1996):是一种众所周知的有效评估抑郁症状的量表。

一般健康问卷-12(GHQ-12; Goldberg, 1978):是12项自我报告量表,可有效筛选一般的精神问题。


测定过程的量表:

接行动问卷-9:(AAQ; Hayes, Strosahl, Wilson, Bissett, Pistorello, Toarmino, Polusny, Dykstra, et al., in press)可用于测定经验性回避,认知融合,脱离现实等心理过程。

自动思维问卷(ATQ; 30items; Hollon & Kendall, 1980)是测量关于负面的自动思维出现频率的量表。


测定时间点:

Phase1: 工作坊前三周;Phase2: 工作坊前一周;Phase3: 工作坊后一周;Phase4: 工作坊后三月。


3

主要结果


参与研究的孤独症儿童父母群体,在工作坊开始前两次测定的贝克抑郁量表-Ⅱ(BDI-II)评分均值,在工作坊结束后分值显著降低,并且在工作坊结束三个月后降低的程度,仍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z (20) =‐2.52, p = .006)。全球严重程度指数(GSI)和一般健康问卷(GHQ-12)的评分在工作坊结束后,也出现了显著的降低,并且在工作坊结束三个月后仍表现出显著性的统计学差异(GSI (z (20) =‐2.03, p = .021), and the GHQ‐12 (z (20) =‐1.67, p = .048)。

参与研究的孤独症儿童父母群体,在工作坊开始前两次评估“经验性回避(AAQ)”和“认知融合(ATQ-B)”程度的量表分值,均没有明显的变化。在工作坊结束后一周,ATQ-B的分值显著升高(z (20) = - 2.07, p = .02),提示被试认知融合的程度得到改善;在工作坊结束三个月后,这种改善仍表现出显著的统计学差异(z (20) = - 1.81, p =0.035). AAQ的分值在工作坊结束后一周,没有显著性改变(z (20) = - 1.35, p = ns),但在三个月后,AAQ分值降低的程度表现出一定的统计学差异(z (20) = - 1.72, p = .043),提示被试的接纳态度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具有一定的延迟效应。


本次试验由于没有对照组,所以不能应用经典的中介分析模型,去分析中介效应。试验中所使测定的量表分值,在工作坊开始前三周和前一周均没有显著性改变,提示时间因素不是影响测定结果的中介子。本研究中,作者使用“经验性回避”和“认知融合”两个过程量表探索被试抑郁、心理压力、精神问题等症状改变的心理过程机制。结果表明,被试“认知融合”过程的改变与其贝克抑郁量表-Ⅱ(BDI-II),以及简明症状量表(BSI)的全球严重程度指数(GSI)的评分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作用(p < 0.01),表现出近似的中介效应。


4

全文结论

本项研究之前,ACT从未被应用于孤独症儿童的父母。本研究提供的证据表明,应用接纳承诺疗法(ACT),有希望保证孤独症儿童的父母更好地应对在养育孤独症儿童的过程中遇到的压力和挑战。我们在此提倡更大规模的,有对照组的,应用ACT去支持孤独症儿童父母的心理健康的临床试验。

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正在关注孤独症儿童的身心健康,现在是时候呼吁心理学家同时关注和满足孤独症儿童的父母的心理健康,从而进一步促进孤独症儿童的长期有效地恢复。


研究引用文献:Blackledge, J. T. & Hayes, S. (2006). Using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raining in the support of parents of children diagnosed with autism. Child and Family Behavior Aerapy, 28 (1), 1-18.)

我们是:

we are: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祝卓宏课题组以“心理灵活性”为研究核心,旨在推动接纳承诺疗法(ACT)在中国的普及与应用。

祝卓宏博士,中科院心理所教授,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主任,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首期班催眠行为组学员,国际创伤心理治疗连续培训班学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